大家都知道繁星之前用的平台是i7-4790K平台,用了N年(多年做显卡评测都用该套平台),而最近参考大家的投票意见,已经组建了AMD 5600X新平台,本篇文章让我们来看一下4790K->5600X(跨越6年)游戏性能提升有多大。先来看一下新平台的配件拆包和安装的情况(文章后面部分就是性能对比哈)
▼CPU拆包了
▼5600X盒内附送的散热器,底座的硅脂在装包前(出厂前)就已经涂好了,而且涂得薄薄的很均匀的一层,非常人性化
▼散热器块头与预想的一样,看上去不大,但待会儿装在主板上后又觉得不小,可能是那个带风扇的罩子看上去比较大,黑色也比较美观,与主板的色调很搭
▼CPU(5600X)被夹在一个硬塑料里面
▼保护得很好,这个塑料肯定是质量很好的,毕竟CPU昂贵,被什么东西刺一下就玩完了
▼还附送了一个精美的5000系列R5小贴纸,可以粘在自己的机箱或什么地方,彰显品位
▼CPU安装是DIY用户的基本功,繁星没有看说明书,直接就放到插槽内去了,但要注意方向,CPU边角有一个标记,与主板上的标记对上才能正确插入
▼把杆杆压下去,CPU的针脚就全部插入主板的插座里面去了,杆杆压下去的过程非常顺滑(要是没有完全地对准,卡卡的,把CPU针脚压弯就惨了),完美!
▼对于散热器的安装,繁星就有点搞不懂了,主板上有两个扣具底座,但5600X原装散热器没有扣具,是直接4个螺丝的,所以“调来”CPU的说明书,看来要把主板上那两个扣具底座卸掉,再装散热器,就这样干吧
▼拿掉华硕B550重炮手上的这两根底座玩意儿,华硕可能估计玩家会安装第三方散热器,所以这两根底座默认是安装在主板上的
▼原装散热器的安装比较简单,把4个脚的螺丝拧紧主板相应的孔洞就行
▼双通道内存装上,繁星这里一开始是装在第1和第3插槽的,但后来上机后BIOS里开启DOCP设定内存默认频率时启动报错,搞鼓了好久,网上搜了一圈,后来换到第2和第4槽位,就成功了,开启DOCP后,主板顺利读取了内存的参数(频率、电压、延迟等参数),内存频率设定为默认的3600MHz(英睿达新铂胜DDR4-3600内存白马甲),电压是DOCP自动读取内存条的,不用自己再另外设定
▼把老平台的所有接线都拔掉,移出来,给新平台腾地儿
▼5600X+华硕B550重炮手新平台运行状态图,注意,2条内存已经换到第2、4槽位,主板开启DOCP只需将内存频率设定为3600MHz就可以了(DOCP可以自动读取内存XMP电压,完美)
▼5600X新平台GPU-Z参数截图,主板BIOS已经刷新到12月3号那一版的了,内存频率已经运行在其默认的3600MHz
▼升级前的平台(左):4790K+华硕Z87-A+4G*4三星黑武士DDR3 1600(全部默认状态);
新平台(右):5600X+华硕B550重炮手+8G*2英睿达新铂胜DDR4-3600白马甲(全部默认状态,不过开启DOCP,内存频率设定为默认的3600MHz;如果不开启DOCP,内存频率只有2666MHz,那就太浪费高价入手的3600MHz内存了 )。显卡均为GTX780公版(驱动用本次测试时最新的457.51 whql)
▲本次测试所用(所开启)的画质设置,1024*768预设“性能(最低)”画质(该游戏实际上还有个比1024*768更低的分辨率800*600,但选上后鼠标就对不准画面了,所以放弃了、退而求其次选用次最低分辨率),大家可以参照繁星所给出的画质与自己的电脑进行对比(尤其是当您用GTX780/GTX970这个级别显卡的时候)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77.3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98.7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96.1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91.3%
———-
▲测试所用的画质,1024*769预设“低(最低)”画质
——–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105.6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109.2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81.8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94.2%
———-
▲画质设置,800*600最低画质,开启DX12模式哦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幅度60.2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51.4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55.4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77.7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68.5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77.6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70.2%
不过这里繁星提醒下存在着一个现象(实际上所有游戏都是这种现象),即4790K组的GPU占用率偏低时,5600X的提升幅度就越大,即4790K越喂不饱GTX780时,5600X就越能带(拖)出GTX780的性能
▼以下四张截图是测试所使用(开启)的画质设置,640*480最低画质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幅度76.9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62.3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40.6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100%
▲测试所设定的画质,1024*768,预设“低”画质,并额外关闭抗锯齿,测试使用Vulkan模式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提升幅度4.8%,这里各位可能会误认为5600X没多大提升,其实繁星在测试这个画面场景时,一看4790K组的GPU占用率接近100%了(99%),繁星就知道这个画面下4790K已经喂足GTX780了,待会儿换5600X应该没什么提升了,结果证明繁星的预想是对的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在看到4790K组的GPU占用率接近100%(显卡已被喂饱)后,繁星担心测不出CPU差距,所以立马抬头看看天,让显卡跑不满(在这种简单的画面下,显卡没什么图形运算可跑,显卡极容易处于“懈怠”状态,这时候如果有性能强大的CPU,就可以“强行”鞭抽似地榨出显卡的性能),4790K组GPU占用率降至70%,而同样这个画面下5600X组GPU占用率仍高达95%(仍接近100%),FPS提升相对4790K组飙升到40.9%
▲640*480最低画质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FPS提升23.3%
▲左为4790K;右为5600X。FPS提升21.1%